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中药煎煮五大核心要点:科学释放药效的关键细节
时间:2025-06-04 10:29:25
中药煎煮是中医药疗效释放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性与细节把控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掌握以下五大要点,可显著提升汤药质量,确保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一、煎煮器具:材质决定药效稳定性
砂锅自古被视为煎药的首选,因其导热均匀且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能最大限度保留药性。若条件有限,陶瓷锅次之,其釉面层可减少金属离子渗出;不锈钢锅虽导热快,但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部分药材活性,需避免与铁、铝等活泼金属器具接触。例如煎煮人参时,砂锅的微孔结构有助于皂苷类成分缓慢释放,而金属锅可能导致有效成分被破坏。
二、水量控制:动态调节的黄金比例
加水量需根据药材特性与煎煮阶段灵活调整。头煎(首次煎煮)建议水量为药材重量的3-5倍,或液面高出药面2-5厘米,类似“浸没莲藕”的深度。如黄芪等根茎类药材吸水性强,可适当增加至5倍水量;而枸杞等果实类药材仅需3倍水量。二煎、三煎时水量递减,以没过药材表面2-3厘米为宜,如同“覆盖一层薄纱”。煎煮过程中若水位下降明显,应及时补充热水,避免干烧导致成分焦化。
三、时间与火候:文武火交替的艺术
常规药材煎煮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但需区分药材属性。补益类如当归、人参宜文火(小火)慢煎40分钟以上,使醇溶性成分充分渗出;解表类如甘草则可武火(大火)煮沸后转文火维持30分钟。具体操作可参考“煲汤原理”:头煎煮沸后计时30-45分钟,二煎缩短至20-30分钟,两次药液混合后分次服用。需注意,煎煮过度可能导致药液颜色过深、有效成分分解,而时间不足则溶出率降低。
四、特殊药材处理:分类施策的智慧
不同药材需差异化处理:黄芪、人参等贵重药材可单独煎煮2小时以上,再与其他药液混合;枸杞因含糖量高易糊底,应在最后5-10分钟加入;当归含挥发油成分,久煎易损失药效,建议后下(其他药煎好前10分钟放入)。此外,药材切忌提前冲洗,尤其像甘草表面的粉状物质为有效成分,水冲会导致药效流失。
五、常见问题与纠偏:从现象看本质
药液过量或不足时,需回溯水量与时间设定。若药液过多可延长浓缩时间;过少则下次煎煮增加10%-20%水量。药液颜色异常也是重要信号:过浅可能因煎煮时间不足或水量过多,过深则提示火候过猛或药材过量。例如煎煮当归时,若药液呈浅黄色且气味淡薄,可能为挥发油未充分保留,需调整后下时间。
通过系统掌握器具选择、水量调控、时间把握、药材分类及问题应对五大核心,能将传统煎药工艺转化为可量化的科学操作。正如老药工所言:“煎药如绣花,重细节者得药性。”每一环节的精细管理,都是对药效的层层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