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科学应对常见症状:发热、鼻塞、头痛、咳嗽与乏力的正确护理指南

时间:2025-05-26 16:59:40

一、发热:别急着捂汗退烧

发热是身体对抗感染的“防御信号”,但护理不当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儿童发热时,家长常犯的误区是“过度捂汗”,以为多穿衣服能逼退烧。其实,体温调节中枢就像“恒温器”,过度捂汗反而影响散热,加重不适。正确做法是保持环境通风,用温水擦拭额头、腋下等部位物理降温。

孕妇发热需格外谨慎,尤其是孕早期,盲目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建议优先选择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并补充水分,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而老年人反复发热可能提示感染未控制,如泌尿系统或呼吸道感染,需及时排查病因,避免延误治疗。

常见误区:滥用抗生素(如一发烧就吃头孢)可能破坏免疫力,尤其是病毒性感染时无效。正确做法是先明确病因,再遵医嘱用药。

预防关键:勤洗手、多通风,减少病原体接触;日常可通过均衡饮食(如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增强免疫力。

二、鼻塞:别让“通鼻”变“堵鼻”

鼻塞时,鼻腔黏膜像“充气的气球”,肿胀堵塞气道。很多人为了快速缓解,频繁用棉签挖鼻孔或自行滴鼻药,结果反而刺激黏膜,加重水肿。比如儿童鼻塞,家长若反复清理分泌物,可能损伤鼻黏膜,导致反复感染。正确做法是用生理盐水喷雾湿润鼻腔,软化分泌物后自然排出。

上班族长期待在空调房或接触粉尘,易因环境干燥或过敏引发鼻塞。建议多开窗通风,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50%左右,避免鼻腔“沙漠化”。

误区提醒:感冒鼻塞时,单纯靠“喝热水、多穿衣”并不能根治。若伴随黄脓涕或持续超过一周,需警惕鼻窦炎,及时就医。

预防贴士: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如火锅、冰饮),减少黏膜充血;外出戴口罩,阻隔冷空气或过敏原。

三、头痛:别让压力“压垮”神经

头痛像“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上班族因久坐、用脑过度,易出现紧张性头痛。护理误区之一是“忽视休息”,以为吃止痛药就能解决。实际上,长期依赖药物可能掩盖颈椎病、高血压等隐患。建议工作时每30分钟活动肩颈,用“米字操”放松肌肉。

孕妇头痛可能与激素变化或贫血有关,需避免擅自服用布洛芬等药物。可通过冷敷太阳穴、听轻音乐缓解,同时监测血压。

老人头痛需警惕脑血管风险,如突然剧烈头痛伴呕吐,可能是脑出血前兆,应立即就医。

预防关键:规律锻炼(如散步、瑜伽)释放压力;避免长时间盯屏幕,用“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缓解视疲劳。

四、咳嗽:别盲目“镇压”呼吸道

咳嗽是身体的“清道夫”,帮助排出痰液和异物。但很多人一见咳嗽就吃止咳药,反而让痰液滞留,加重感染风险。比如儿童咳嗽,家长若过量喂止咳糖浆,可能掩盖肺炎症状。正确做法是少量多次喂温水稀释痰液,同时拍背助排痰(手掌呈空心状,从下往上轻拍)。

孕妇咳嗽需避免含可待因的药物,可尝试蜂蜜柠檬水润喉,或遵医嘱使用雾化治疗。

误区提醒:咳嗽期间喝冷饮会刺激咽喉,像“冰水浇灭火焰”,让黏膜收缩更敏感。建议选择温盐水漱口,减少刺激。

预防贴士:保持室内湿度,避免烟雾、油烟刺激;增强免疫力可多吃银耳、梨等润肺食物。

五、乏力:别把疲劳当“常态”

乏力像“身体电量不足”,但不同人群原因各异。上班族因熬夜、压力大,易陷入“越累越失眠”的恶性循环。误区之一是靠咖啡、浓茶提神,导致神经长期紧绷。建议午间小睡20分钟,比咖啡更“充电”。

孕妇乏力多与贫血或激素变化有关,可补充铁剂(如红肉、菠菜)和维生素B12,同时避免久站。

老人乏力可能是慢性病(如糖尿病、甲减)的信号,需定期监测血糖、甲状腺功能。

预防关键:三餐定时,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运动选择温和项目(如太极、八段锦),避免过度消耗。

总结:科学护理的“四字口诀”

  1. 防:勤洗手、多通风,切断病原体传播链。

  2. 察: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及时就医排查隐患。

  3. 适:避免过度护理(如捂汗、频繁用药),尊重身体自愈力。

  4. 调:结合饮食、运动、睡眠,打造“抗病金钟罩”。

健康问题无小事,对症护理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