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医生职称评审之旅:职称评审当中的酸甜苦辣

时间:2024-03-13 10:06:35

身处医学的殿堂,我深知职称不仅仅是一个头衔,它更是对一名医生专业能力与学术成就的认可。当我决定踏上职称评审这条路时,我知道自己即将面临一场严苛的考验。

职称评审的准备工作如同一场马拉松,漫长而艰辛。最早的一步,就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我选择了一个在临床实践中深感触动的课题,希望通过我的研究,能为医学界带来一丝新的启示。那些日子,我沉浸在文献的海洋中,不断地阅读、思考、实验,再回到文献中寻找答案。写作过程中,我数次推翻了自己的初稿,每当觉得研究走入了死胡同,我都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也许下一次的实验就能带来转机。

论文完成的那一刻,我几乎没有力气庆祝。看着那一页页密密麻麻的字句,我想起的不仅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付出,更是那些在临床上与疾病斗争、为患者竭尽心力的时刻。当论文最终在国际医学期刊上发表时,我的心中既有骄傲,也有释然——我知道,这是对我的专业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我的研究工作的最好回报。

接下来,是更为繁琐的材料准备阶段。我需要整理自己的临床记录、教学成果、学术贡献等各方面的资料。这是一个回顾自己职业生涯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在整理中,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了这么远,做了这么多有意义的工作。这种发现让我既惊讶又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前行的决心。

申报流程的开始,意味着评审进入了冲刺阶段。我仔细填写各种表格,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每一次的提交都像是一次小小的告别,我将自己的过去打包好,寄给评审委员会,期待着他们能看到我的努力与进步。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焦虑的。我不断地回想自己是否还有什么遗漏,是否还有哪里可以做得更好。这种焦虑与自我怀疑,是每个等待评审的人都会经历的心路历程。

终于,评审的日子来临了。我站在评审委员会的面前,心中既有紧张也有期待。我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工作成果与学术贡献,回答了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接受一场洗礼,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尽力了。

当最终的结果公布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通过了评审,获得了更高的职称。那一刻的喜悦与自豪难以言表,我知道这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最好回应。

回首这场职称评审之旅,它不仅让我收获了职称的提升,更让我在过程中体验了成长与蜕变。我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坚持下去、如何在困难中找到出路。这些经历将成为我未来医学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不断前行、为医学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