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夏季海鲜慎防弧菌感染

时间:2025-07-08 16:04:32

在炎热的夏季,贝壳类海产品成为许多人餐桌上的美味选择,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看似无害的海鲜可能携带一种危险的细菌——弧菌。这种微生物不仅可能引发腹泻、呕吐、发热等急性症状,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了解其危害与防范措施,是保障健康饮食的关键一步。

危险的海洋杀手:弧菌的隐匿威胁

弧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海水中的细菌,尤其青睐温暖水域。当人们接触受污染的海水或食用未煮熟的贝壳类海产品(如牡蛎、蛤蜊)时,弧菌可能通过消化道或皮肤伤口侵入人体。其中,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和霍乱弧菌是两种常见致病类型,前者可能导致伤口感染、败血症,后者则更多引发胃肠炎。值得注意的是,赤潮高发期海水中的弧菌数量会显著增加,进一步抬高感染风险。

从轻微不适到重症:感染症状的演变

初期感染可能仅表现为普通的消化道不适,如腹泻和呕吐,容易被误认为食物中毒。但随着细菌繁殖,患者可能出现持续发热、皮肤红肿(若通过伤口感染),甚至发展为败血症。部分病例中,毒素还会攻击神经系统,导致口唇麻木、四肢乏力等危险信号。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更易出现重症,需格外警惕。

防大于治:切断感染链的关键措施

1.高温灭菌的绝对原则:弧菌对高温敏感,彻底煮熟贝壳类海产品(内部温度达到90℃以上)可有效杀灭细菌。避免生食或半生食(如醉蟹、刺身),尤其在赤潮预警期间。

2.伤口的“海洋隔离”策略:皮肤有开放性伤口时,应避免接触海水或处理生海鲜。若必须接触,需使用防水敷料严密覆盖,事后用抗菌皂彻底清洁。

3.高风险群体的主动防护: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建议减少生鲜海产品摄入,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

社会共治:从市场到餐桌的防线

监管部门已加强对贝壳类海产品的监测,例如平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要求商家下架织纹螺等高危品种,并强化市场检查。消费者也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海鲜,注意观察产品是否具有检疫标志。若食用后出现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并保留食物样本,以便溯源调查。

海洋的馈赠需以科学态度对待。通过个人防护与公共卫生措施的联动,我们既能享受美味,又能将弧菌的威胁降至最低。记住:煮熟煮透,是对健康最简单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