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医疗职称评审该如何改革破局

时间:2025-06-27 16:39:51

在医疗行业,职称晋升一直是悬在医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然而,这把剑的铸造材料却长期被论文数量与期刊级别垄断,导致无数临床医生在手术台与实验室之间疲于奔命。一位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曾自嘲:“我治得好疑难杂症,却治不好自己的‘论文焦虑症’。”这种扭曲的评价机制,正在让医学人才培育体系付出沉重代价。

临床与科研的失衡之痛

当前职称评审中,SCI论文数量往往成为“一票通行证”,而真正决定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技能反而沦为陪衬。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统计显示,近70%的副主任医师职称申报材料中,论文分值占比超过60%,而反映实际诊疗水平的病例分析、手术录像等证据不足20%。这种本末倒置的评审标准,催生出“白天开刀、晚上写稿”的畸形工作模式。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医生为凑足论文数量,将本可用于精进手术技术的时间耗费在重复性实验上,甚至催生学术不端行为——就像要求厨师用刀工比赛成绩来证明炒菜水平,最终端上桌的可能是摆盘精美却难以下咽的料理。

基层医疗的隐性失血

在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院,论文硬指标造成的伤害更为隐蔽却深刻。某省卫健委调查发现,基层医生晋升中级职称平均需发表1.5篇核心期刊论文,但乡镇卫生院年诊疗量超过2万人次的业务骨干中,仅12%能完成该要求。这些守护基层健康的“毛细血管”,既缺乏科研设备支持,又背负繁重门诊任务,最终被迫选择“躺平”或跳槽。正如灌溉农田时只测量水管长度却不管出水量,这种评价体系正在加剧医疗资源的马太效应。

破局之路:多元评价的曙光

令人欣慰的是,改革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广东省率先将疑难病例处置、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纳入副主任医师评审指标;上海市三甲医院试点“临床型”与“科研型”双轨晋升,前者允许用5份复杂手术录像替代1篇论文。这些探索印证了“手术刀和显微镜本不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国家卫健委2025年新政更明确提出建立“岗位适配度”评价矩阵,对三级医院强化科研转化考核,对基层机构则完全取消论文硬性规定。这种分类分层的动态标准,犹如为不同土壤定制肥料配方,让临床专家和科研人才都能找到生长空间。

重构医学价值的坐标系

医学的本质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当我们将论文数量这个单一指标从神坛上请下来,反而能看清更丰富的价值维度:一位成功抢救羊水栓塞产妇的产科医生,其社会价值未必低于发表细胞实验论文的同行;社区医生积累的慢性病管理经验,可能比影响因子更直接提升居民健康寿命。正如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的“形成性评价”,医生能力评估需要贯穿诊疗全过程,而非仅凭几篇截稿前的冲刺成果。

改革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但当我们不再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显微外科专家和急诊科骨干,当临床医生的价值终于能在病历本而非期刊目录中得到彰显,医疗人才生态才能实现真正的“生物多样性”。这或许才是对希波克拉底誓言最好的当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