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阿司匹林或增脂肪肝风险

时间:2025-06-26 10:09:21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始终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近期一项覆盖超百万随访人年的大规模研究揭示了令人警惕的数据:在3640例新发脂肪肝病例中,当前使用阿司匹林群体的发病率较未使用人群显著升高,这种关联性如同在原本平静的代谢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医学界对传统用药安全性的重新审视。

阿司匹林与肝脏的隐秘对话

研究数据显示,持续使用阿司匹林≥15年的人群,NAFLD发生风险提升17%,相当于每100名长期服药者中会额外增加近2例患者。这种剂量-效应关系在用药频率上同样明显——每周服用≥5天者风险增加7%,而每日剂量≥10片的高强度用药则让风险曲线呈现陡峭上升趋势。这种积累性伤害类似于长期暴露在低强度辐射环境中,初期难以察觉,但经年累月后终将显现病理改变。

代谢调节的双刃剑效应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来发挥抗炎作用,但这种机制可能打破肝脏脂质代谢的精密平衡。COX-1酶在胃黏膜保护中起关键作用,其活性被抑制后不仅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风险,更间接影响肝脏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取与氧化能力。这种代谢干扰犹如打乱交响乐团的演奏节奏,使得肝脏这个“代谢指挥家”在处理脂质代谢时频频出现失误,最终导致脂肪异常沉积。

高风险人群的预警信号

对于存在胰岛素抵抗、腹型肥胖或糖耐量异常的人群,阿司匹林可能成为压垮代谢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研究特别指出,既往存在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在长期服药后,其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往往呈现加速趋势。这类人群的肝脏如同超负荷运转的过滤器,在应对药物代谢压力的同时,还要处理本就紊乱的脂质代谢,双重打击下更易发生病理改变。

临床决策的平衡艺术

面对这种新发现的风险,临床医生建议采用动态评估策略:对于心血管高风险人群,阿司匹林的预防效益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对于代谢异常人群,建议每6个月监测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肝脏超声影像。这种个体化用药策略就像精准的天平,需要称量每次心脏跳动带来的获益与肝脏细胞的无声抗议。

在药物与机体这场永不停歇的博弈中,阿司匹林再次提醒我们:所谓“神药”不过是人类赋予的称号,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每种治疗手段都是利弊交织的复杂存在。通过定期监测、剂量优化和生活方式干预,我们依然能够在这片充满未知的医疗海域中,为患者导航出最安全的用药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