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超声刀术中故障分析与系统改进方案

时间:2025-06-13 15:31:07

在医疗安全领域,设备不良事件如同精密钟表里突然卡住的齿轮,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近期某三甲医院发生1例超声刀系统术中故障事件,设备突然停止工作导致手术中断,暴露出器械维护、应急响应等环节的系统性漏洞。本文将抽丝剥茧还原事件全貌,用显微镜视角剖析根本原因,并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故障现场还原:一场被按暂停键的手术

手术室监护仪显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主刀医生突然发现超声刀主机屏幕出现"E106"错误代码,能量输出中断。此时正处于肝癌切除的关键阶段,器械失效直接导致出血量瞬时增加50ml。手术团队立即启动备用电刀系统,通过快速转换器械将手术时间控制在安全延长范围内(总耗时增加22分钟)。事后设备科检测发现,故障源于手柄连接线内部断裂,这种肉眼不可见的金属疲劳,就像被反复弯折的曲别针最终断裂。

根本原因三维分析

技术维度上,设备服役已达6年,累计使用次数超过厂家建议的1500次寿命周期。如同长期超载运行的卡车发动机,核心部件存在隐性损耗。流程维度暴露出双重漏洞:一是预防性维护仅停留在表面清洁(合规率100%),但关键性能检测缺失(执行率32%);二是培训考核存在"重操作轻维护"倾向,87%的医护人员不清楚设备自检程序。管理体系上,医院设备档案仍采用纸质记录,未能实现使用数据的实时监控预警。

应急响应黄金30分钟

事件中值得借鉴的是多学科协作机制。麻醉团队快速调整输液速度,像精准的配平师维持循环稳定;巡回护士在28秒内完成备用器械递送,刷新科室应急响应记录;设备工程师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指导现场排查节省了15分钟诊断时间。这种高效协同背后,是每月进行的跨部门模拟演练成果,数据显示经过6次演练后,团队应急决策速度提升40%。

防范措施四重防护网

第一道防线是智能监测系统,给每台设备装上"心电图"。新引入的物联网传感器能实时监测电流波动等20项参数,提前48小时预测92%的机械故障。第二道防线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将设备状态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对应不同的处置流程。第三道防线重构培训体系,采用VR技术模拟27种故障场景,使维护考核通过率从65%提升至89%。最后是管理革新,开发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像汽车保养手册般清晰记录每个维护节点。

这个案例揭示的不仅是单个设备故障,更是医疗安全管理的缩影。当我们将每个环节的误差控制缩小1%,整体安全系数就能呈几何级提升。现代医疗设备的复杂性要求我们既要有钟表匠的精细,又要具备消防员的敏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疗质量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