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医药巨头双轨创新:艾伯维丙肝治愈疗法与诺和诺德8亿美元押注小分子药物
时间:2025-06-12 10:56:08
在医药领域,突破性疗法的诞生往往意味着无数患者命运的转折。近期,艾伯维(AbbVie)与诺和诺德(Novo Nordisk)两大制药巨头的动态,再次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前者凭借治愈率近100%的丙型肝炎疗法获得FDA批准,后者则以超8亿美元的投入布局小分子药物研发,共同勾勒出医药创新的未来图景。
泛基因型疗法的里程碑:从实验室到患者床边
艾伯维的Mavyret(glecaprevir/pibrentasvir)疗法堪称丙肝治疗领域的“全能选手”。临床II期试验数据显示,其对六种丙肝病毒基因型的治愈率高达97%-100%,相当于几乎将所有病毒“一网打尽”。这一成果的颠覆性在于:传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疗法需48周注射治疗,治愈率仅50%,而Mavyret作为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不仅疗程大幅缩短,还彻底摆脱了注射带来的不便。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BTD)进一步印证了其价值——该认定专为“能够显著改善重症治疗现状”的药物设立,如同为疗法贴上了“加速通行证”。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潜力。全球约1.7亿丙肝患者中,每年有50万人死于肝硬化或肝癌等并发症。若将Mavyret的治愈率换算为实际人群,相当于每年可挽救近50万生命,规模堪比一座中型城市的人口。艾伯维的这一突破,或将推动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提前实现。
22亿美元豪赌:小分子药物的下一站风口
与此同时,诺和诺德以超2亿美元预付款+20亿美元里程碑款项的协议,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Septerna联手开发口服小分子药物,瞄准肥胖症、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领域。这笔交易金额相当于建造4座鸟巢体育场的投入,折射出代谢疾病市场的巨大缺口。
小分子药物因其口服便利性和生产成本优势,常被比作“医药界的智能手机”——体积小却功能强大。诺和诺德在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取得商业成功后,此次合作显然意在巩固代谢疾病领域的护城河。Septerna的独特技术平台能够靶向G蛋白偶联受体(GPCR),这类受体如同细胞表面的“信号接收器”,调控着血糖、食欲等关键生理功能。通过开发口服小分子药物,患者有望摆脱注射制剂的不便,实现“药片替代针头”的体验升级。
医药创新的双极格局:治愈与慢病管理的平衡术
艾伯维与诺和诺德的动向,恰好代表了医药研发的两大方向:一次性治愈疗法与长期慢病管理方案。前者如丙肝疗法,以“斩草除根”的方式改写疾病进程;后者则通过持续创新优化患者生活质量。这种差异化布局也反映了两家公司的战略基因——艾伯维凭借免疫学和抗病毒领域积累,追求“速战速决”的临床价值;诺和诺德则深耕代谢疾病,致力于将慢性病转化为可管控的“日常”。
市场数据为这一判断添加了注脚: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800亿美元,而抗病毒药物虽增长迅猛,仍集中于特定患者群体。两种路径并无高下之分,但共同揭示了医药创新的核心逻辑:以患者需求为圆心,技术突破为半径,画出更大的治疗可能性。
未来,随着基因编辑、AI药物设计等技术的渗透,医药行业或将涌现更多“治愈率100%”的奇迹与“天价合作”的资本盛宴。但无论如何演变,衡量成功的标准始终如一——能否让患者从“无药可医”走向“药到病除”,从“终身服药”进阶为“重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