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儿童低血糖的隐蔽信号:如何识别与应对
时间:2025-06-11 16:16:31
在儿科门诊中,儿童低血糖常因症状隐蔽被家长忽视,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当孩子出现面色苍白、出汗颤抖、嗜睡烦躁或进食困难等信号时,这些看似普通的生理表现,实则是身体发出的重要健康警报。
面色苍白:贫血不是唯一答案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脸色发白时,首先联想到贫血。确实,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会导致血红蛋白下降,使皮肤呈现苍白色。但低血糖同样会通过抑制血液循环功能,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表现为突然的面色苍白。与贫血的渐进性发展不同,低血糖引发的苍白往往伴随其他急性症状,如手脚冰凉或反应迟钝。若孩子进食后脸色逐渐恢复,需优先考虑血糖波动问题。
出汗与颤抖:被误读的“生长痛”
孩子大量出汗和肢体颤抖常被归因于生理性因素,例如室温过高或运动后的正常代谢反应。然而,低血糖导致的出汗具有突发性和不协调性——孩子在安静状态下也可能出现额头、后背的冷汗,同时伴随手指细微震颤,类似“握不住铅笔”的无力感。这种颤抖源于血糖不足时,神经系统为获取能量而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尤其夜间深度睡眠阶段,儿童新陈代谢旺盛,若晚餐摄入不足,更易引发低血糖性盗汗,与普通生理性出汗的区别在于可能伴随惊醒或哭闹。
嗜睡与烦躁:血糖波动的双向信号
低血糖对儿童神经系统的影响呈现矛盾性表现:初期可能出现异常兴奋、哭闹不止,随后转为嗜睡甚至昏迷。这与单纯睡眠不足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嗜睡不同,后者通常有明确诱因如发热或咳嗽。低血糖性嗜睡的特点是“难以唤醒”,即使长时间睡眠后仍精神萎靡。学龄期儿童还可能表现为注意力断崖式下降,例如上课时突然趴桌昏睡,这种状态与血糖水平骤降直接相关。
进食困难:被低估的恶性循环
挑食、厌食常被视为儿童成长中的普遍问题,但持续进食障碍可能导致糖类摄入不足,进一步诱发低血糖。尤其青春期儿童为追求苗条身材刻意节食时,体内肝糖原储备迅速耗尽,出现餐前手抖、心悸等低血糖前兆。婴幼儿则可能因吞咽协调性不足,导致有效进食量减少。家长需警惕孩子拒食后出现的异常症状,如舔嘴唇、咀嚼空气等代偿行为,这些可能是身体对血糖不足的本能反应。
三层防御:家庭管理的黄金法则
预防儿童低血糖需要建立“监测-干预-教育”体系。对于婴幼儿,建议在夜间喂食后2小时监测脚底血糖,学龄儿童则可使用动态血糖仪追踪在校期间的波动规律。干预措施需分层实施:急性期给予10-15克快糖食品(如半杯果汁),后续搭配蛋白质缓糖组合(如牛奶配全麦面包)。家长教育应聚焦症状识别,例如将低血糖颤抖比喻为“手机电量不足时的自动关机”,帮助非专业人士理解机体代偿机制。
儿童低血糖的干预窗口极短,但通过系统观察和科学应对,完全可避免其对大脑发育的潜在损伤。当异常症状反复出现时,务必联合儿科与营养科进行多维度评估,而非简单归因于“体质问题”。毕竟,孩子的健康警报系统从不无故拉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