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基层医生职称评审困境与破局之路

时间:2025-06-05 16:57:53

在医疗体系的广袤版图中,基层医生宛如扎根于偏远土壤的坚韧植株,虽肩负着守护民众健康的重任,却在职称评审的荆棘丛中艰难前行。这一困境,犹如阴霾笼罩,亟待驱散。

一、基层现状:资源荒漠与标准高山的双重围困

基层医疗的天地,资源匮乏如干涸的沙漠。走进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陈旧的设备像是老化的兵器,难以应对多样病情的挑战。人员配备上,往往一人多岗,忙碌的身影背后是专业发展时间的严重压缩。而在职称评审的赛道上,他们面临的却是与大医院相同的高标准,这无异于让瘸腿的选手去跨越常人难以企及的栏杆。论文、科研项目、奖项这些硬性指标,如同险峻山峰横亘面前,基层医生因科研资源稀缺,攀登之路举步维艰,晋升之门由此紧闭。

二、政策适配:旧规的枷锁与新策的曙光

往昔政策下,基层医生被束缚于不合理的评审框架。统一的高标准无视基层实际,恰似用衡量参天大树的尺度去考量灌木,结果只能是基层医生在职称晋升的道路上大量折戟。然而,2025 年新规宛如破晓曙光,国家卫健委明确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推行“成果代表作制度”,这是对基层医生实际贡献的重新正视,是从云端迈向实地的政策转身。

三、评审标准:从单一标尺到多元考量的转变

曾经的评审标准单一且严苛,论文等指标成为基层医生难以逾越的鸿沟。如今,新规虽已开启变革,但落实之路仍需审慎前行。应建立专属基层的评审尺度,将临床实践能力、解决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成效、对社区健康普及的贡献等纳入核心考量,让基层医生的优势得以彰显,而非在不擅长的科研论文领域苦苦挣扎

四、破局之路:多方携手共筑基层医疗高楼

政府需持续加大资源投入,为基层医疗注入活水,更新设备、吸引人才,夯实硬件与软件基础。医疗机构应加强内部培训与交流,搭建基层医生成长阶梯,提升其综合素养以适应新评审要求。而社会各界要改变对基层医疗的固有偏见,尊重基层医生的付出与价值,当他们在职称晋升中获得公平对待时,才能激发投身基层、服务百姓的热情,让基层医疗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健康堡垒。

基层医生职称评审困境的破解,是医疗体系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需各方合力,方能铺就基层医生的职业坦途,筑牢全民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