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86岁护士遭骂,背后真相是啥?
时间:2025-05-21 15:21:26
在当今社会,网络热搜往往能迅速聚焦公众的目光,引发广泛的讨论与思考。近日,一位86岁的护士被骂上热搜的事件,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我们对职场中的代际差异、责任分配以及职业精神等诸多问题有了更深的思索。
这位86岁高龄仍坚守在护理岗位的护士,本应是受到敬重的对象。护士这个职业,无论年龄大小,都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护理事业,其间积累的丰富经验无疑是宝贵的财富。然而,此次却因一些网友的吐槽引发了争议,关键原因在于部分网友认为她坐在办公室,而让年轻人去“扛雷”。
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职场中的确存在不同的分工安排。在医疗领域,不同资历和身体状况的工作人员通常会被合理调配到不同的岗位。对于一位86岁的护士而言,或许她由于身体机能的限制,无法像年轻护士那样长时间地奔波在病房,从事高强度的护理工作。但她坐在办公室,并不意味着就脱离了工作核心。很有可能,她是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在后台为整个护理团队提供指导、协调资源或者处理一些需要丰富阅历才能应对的复杂事务。就如同一个知识宝库,年轻护士们在遇到棘手问题时,能从她那里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代际差异的角度来看,老一辈的工作者和年轻一代在工作观念上确实存在碰撞。老一代工作者成长于艰苦的环境,他们更强调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对于工作的执着往往体现在坚守岗位上。而年轻一代,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公平合理的分工和自身的职业成长空间。当看到老一辈在相对轻松的岗位上,而自己却在一线承担繁重任务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这种落差并不是对老一辈工作者的不尊重,而是对职业发展均衡性的诉求。
在责任分配方面,这是一个需要精细化管理的课题。医疗机构在安排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员工的身体状况、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阶段。对于高龄护士,可以合理利用他们的经验优势,同时为年轻护士提供更多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比如,建立师徒制度,让高龄护士一对一地指导年轻护士,使年轻护士在传承经验的同时,也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这样既能避免出现一方觉得另一方在“坐享其成”的情况,又能促进整个护理团队的和谐发展。
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职业精神的内涵。职业精神不仅仅是拼搏在一线,也包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86岁的护士在自己的岗位上,无论是通过经验传承还是后勤保障,都是在为护理事业贡献力量。而年轻护士在一线面对病患,也是在践行自己的职业使命。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责任与担当,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在一线工作来衡量其职业价值的高低。
对于这位86岁护士被骂上热搜的事件,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遭受网络舆论攻击的案例,更是反映了职场中深层次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尊重老一辈工作者贡献的基础上,优化职场分工,促进代际沟通与合作,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工作者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充满活力的职场环境,避免类似的争议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