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卫健委新规!这类人员明年起全考代评
时间:2025-05-21 11:56:35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一项重要通知,明确指出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群体,将全面推行“以考代评”的职称评定方式,并决定自明年起正式实施。这一变革不仅标志着我国医疗行业职称评价体系的重大调整,也预示着医生职业发展路径将迎来更加公平、透明且注重实践能力的新时代。
长久以来,医生的职称评定往往与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等硬性指标紧密相连,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医疗工作的本质——即服务于患者,解决实际医疗问题。卫健委此次发文,正是对这一现状的深刻反思与积极回应。通过“以考代评”,旨在引导医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临床实践与专业技能的提升上,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同时也为那些在临床一线默默奉献、技术精湛却可能因科研短板而难以晋升的医生提供了更为公正的评价途径。
“以考代评”的核心在于考核内容的全面性与实用性。据悉,新的考核体系将涵盖医生的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医德医风、沟通能力以及持续教育等多个维度,力求全方位评估医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其中,临床技能的考核将占据重要位置,通过模拟病例处理、实际操作演练等方式,直接检验医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每一位获得晋升的医生都是真正能够胜任更高级别医疗工作的行家里手。
医德医风的考核同样不容忽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更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因此,新评价体系中将加强对医生职业道德、患者满意度、同行评价等方面的考量,鼓励医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不忘初心,坚守医者仁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以考代评”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科研与学术,而是强调科研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鼓励医生开展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的研究,促进医学知识与技术的创新转化。这样的导向,既有利于激发医生的科研热情,又能有效避免科研与临床“两张皮”的现象,推动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广大医生而言,这一改革无疑是一个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的信号。它要求医生们不仅要精进医术,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同时,这也为年轻医生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只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就能通过公平的竞争机制获得应有的认可和晋升机会。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以考代评”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医疗人才评价体系的优化升级,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和效率。长远来看,这不仅是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
卫健委此次关于医生职称评定改革的决策,是对医疗行业现状的精准把握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布局。随着“以考代评”政策的逐步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医疗队伍将更加专业、高效,医疗服务质量将迈上新的台阶,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