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职称评聘改革中,如何避免“唯论文、唯科研”的倾向?
时间:2025-03-19 16:17:53
一. 改革职称评审标准
传统的职称评审过度依赖论文、科研项目和奖项等指标,忽视了临床实践能力和患者服务的质量。改革后,评审标准将更加注重以下方面:
临床实践能力:将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突出医生在临床一线的实际工作表现。
业绩和贡献:强调医生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中的实际贡献,尤其是对复杂病例的处理能力和技术创新。
破除“唯论文”倾向:不再将论文篇数、SCI影响因子等作为评审的必要条件,而是科学合理对待论文,鼓励在具有影响力的国内期刊发表成果。
二. 建立分类评价机制
职称评审将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实施分类评价:
临床型人才:以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注重实际诊疗能力和技术应用。
科研型人才:以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鼓励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教学型人才:以教学能力和培养人才成效为核心,注重医学教育贡献。
这种分类评价机制避免了“一刀切”的问题,使不同类型的医务人员能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
三. 优化薪酬与激励机制
薪酬改革与职称评审改革相辅相成,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医务人员回归临床工作:
绩效考核挂钩: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内部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突出临床工作量和质量的主体地位。
向一线倾斜:薪酬改革注重向临床一线、风险高、贡献大的岗位倾斜,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长期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注重医务人员的长期职业发展。
例如,延安市通过薪酬改革试点,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内部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缩小院长、领导班子与医务人员的薪酬差距,有效提升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 推动配套改革
职称评审改革需要配套措施的支持,以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医师医疗工作数量和质量评价体系,合理设置临床、科研和教学的权重。
加强行业认可:引入“学术共同体”参与评价过程,发挥业内专家的作用,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专业性。
衔接职业发展: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衔接,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的职业发展路径。
五. 实施效果与意义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后,医务人员将更加专注于临床实践,提升诊疗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优化人才结构:分类评价机制有助于吸引和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推动医学领域全面发展。
增强职业吸引力:通过薪酬改革和职称评审改革,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和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医疗事业。
总结
医生职称评聘改革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通过破除“唯论文、唯科研”的倾向,建立以医疗服务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2这一改革不仅提升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为患者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