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腹腔镜外科杂志》于 200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获国家正式刊号(CN37-1361/R,ISSN1009-6612),由山东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大16开,9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各大医院、医学院及图书馆邮发、自办发行2500本左右,本刊于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在2001年1月3日获得了广告经营许可证,许可证号:3700004000166。本刊坚持“双百”方针,立足临床,贯彻理论与实践,临床与科研,普及与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及时报道腹腔镜外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临床研究的论著,经验总结,病例分析,麻醉及护理等,推广腹腔镜外科的研究成果。本刊共发行29期,发表了900余篇稿件,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综述、临床经理、病例报告等,每期均刊登全国知名腹腔镜专家的经验总结、专题讲座,并刊登了我国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郭宝贤博士的英文稿。文稿来自包括香港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度本刊被万方、cmcc、cbm等重要医学网站及数据库所引用,通过Inter网或联机光盘检索均可查阅,并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收录。《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来自国内外50余家大医院110余人,其中我国香港地区编委3人,台湾省1人,美国、日本各1人,均为国内外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顾问:黄志强、李兆亭,主编:姜希宏、寿楠海,副主编:刘国礼、郑民华、冯玉泉、徐大华、胡三元、张宝善、王秋生,其中刘国礼、郑民华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顾问、组长,编辑部主任:胡三元,特邀省内各市地腹腔镜杰出工作者43人作为特约编委。                

昔日戈壁荒滩 今朝果蔬飘香:新疆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见闻

时间:2023-04-13 16:07:16

从“春风不度玉门关”到一年四季各有花开;从白菜、土豆、胡萝卜冬菜“老三样”,到果蔬飘香、西出国门……近年来,新疆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加快发展,科技助力、产业化运营使冬春蔬菜自给率大大提高,“疆”字号绿色有机果蔬走出了一条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天山南北建起大棚百万座

清明刚过,昆仑山脚下阿克陶县,乍暖还寒。

走进昆仑佳苑现代设施农业育苗基地,全智能自动操控连体育苗温室满眼绿意。170架苗床每年向周边3000余座温室大棚、500座蔬菜拱棚和2万亩陆地蔬菜提供各类种苗800万株。

不远处,菜农麦麦提扎依尔·阿卜杜瓦依提正在自家大棚里为瓜秧绑扎吊绳。“这茬种的是贝贝南瓜,一个棚一年能有一万五左右的收入。”从昆仑山深处易地搬迁到县城,他放下羊鞭拿起现代化生产工具,短短几年间,已成长为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

作为新疆主要扶贫产业之一,设施农业让许多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

180公里外,喀什地区莎车县戈壁产业园,自空中俯瞰,3300座大棚在茫茫戈壁上整齐排列,场面壮观。

作为南疆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戈壁产业园种植辣椒、西红柿等,日产量近15吨。“园区聘有技术员,有不懂的,打个电话就来了。”艾买提·凯衣木承包了两座大棚。其中一座大棚里,辣椒树已长至半人高。“一茬能挣3万元,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艾买提·凯衣木说。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在用大棚100多万座,南疆戈壁设施农业发展到近7万亩,成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科技助力打造“植物工厂”

在策勒县策勒镇津南新村,大棚里果蔬收获在即。“这里光照时间长,非常适宜瓜类生长。”瓜农董建介绍,通过精准控温控湿,作物成熟周期大大缩短,“仅这一个大棚的羊角蜜、西甜瓜收益就能达到3万元左右。”

借助农技农艺融合、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光电能源温室利用等生产技术,新疆持续提高设施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科技加持的“植物工厂”在天山南北加速落地。

视线跃过天山,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柏杨河村,“南果北种”基地果香四溢。通过发展温室大棚,人参果、百香果、火龙果等南国水果得以在西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些水果收益更好,一个大棚一年能卖五到六万。”种植户杨运华告诉记者,有了智能温控、LED植物补光、滴灌设备等技术加持,许多对光热条件要求极高的热带果蔬冬日也能正常生长。

今年,新疆加快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节能化和绿色化,实现了设施农业量质齐升。

高质量发展助推产业升级

依托戈壁沙漠,新疆加快设施农业科学布局,助推产业提质升级。

在紧邻蔬菜基地的戈壁荒滩上,规划近千亩的阿克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正酣。

“产业园建成后,泡菜厂、辣椒酱厂、香菇酱厂、火锅底料厂等都会入驻。”阿克陶县国投公司董事长王明华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蔬菜精深加工能力,设计两万吨的冷链物流园也将在年内建成运营。

视线北移,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口岸,产自温室大棚的彩椒、番茄等果蔬,正通过冷链车源源不断西出国门。从事果蔬进出口生意的贸易商于成忠介绍,今年以来,公司果蔬出口量不断增加,目前每天都有上千吨绿色果蔬销往中亚等地。

在城市近郊发展设施农业,保障果蔬市场供给的同时,新疆持续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引进打造设施蔬菜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联农带农纽带作用,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有效聚集串联,带动设施蔬菜由生产供给向保鲜配送、加工储藏等方面转型升级。今年,新疆力争实现蔬菜产量1600万吨以上,冬春蔬菜自给率持续提升。

行走在天山南北,成片的设施农业大棚蔚为壮观,棚内四季常绿,瓜菜飘香。丰富的光热条件、广袤的戈壁沙漠,为新疆发展设施农业带来天时、地利的优势,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变身“菜篮子”“果盘子”,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沃土。